酱香型白酒(简称 “酱酒”)的酿造工艺是中国白酒中复杂、周期长、技术门槛高的工艺体系之一,核心特点可概括为 “三高三长、季节性生产、多轮次发酵、分型分级储存”,其风味的醇厚感、层次感和 “空杯留香” 特性,均源于对传统工艺的严格遵循。
散装白酒加盟小编总结一下从 “工艺核心原则、详细流程(制曲→酿酒→陈酿→勾调)、关键工艺细节、风味形成逻辑” 四个维度,全面解析酱香型白酒的酿造工艺:

一、酱香型白酒酿造的 “核心原则”:奠定工艺基础
酱香型白酒的工艺设计围绕 “微生物富集、风味物质转化、杂质去除” 三大目标,形成四大核心原则,这是区别于其他香型的根本:
三高原则:高温制曲(曲块发酵温度 60-65℃)、高温堆积(酒醅堆积发酵温度 50-55℃)、高温馏酒(蒸馏时酒蒸汽温度 35-40℃)—— 高温能筛选耐高温的有益微生物(如芽孢杆菌、嗜热真菌),生成更多酱香风味物质(如酱香酯、吡嗪类),同时挥发掉低沸点的杂味物质(如醛类、硫化物)。
三长原则:制曲周期长(8 个月以上)、发酵周期长(基酒生产需 1 年,分 7 轮次取酒)、陈酿周期长(基酒需陈酿 3 年以上,勾调后再陈酿 1 年)—— 长时间发酵和陈酿能让风味物质充分转化(如酸酯平衡),杂质缓慢挥发,酒体更醇厚协调。
季节性生产:严格遵循 “端午制曲、重阳下沙” 的季节性规律 —— 端午(夏季)气温高、湿度大,利于制曲微生物繁殖;重阳(秋季)气温适宜(20-25℃),高粱成熟度高,水分低,适合发酵,避免夏季高温导致酒醅酸败、冬季低温影响微生物活性。
固态多轮次发酵:采用 “固态发酵 + 多轮次取酒”(1 年生产周期内分 7 次蒸馏取酒),每轮次酒的风味不同(前 2 轮次酒偏酸涩,3-5 轮次酒酱香最浓郁,6-7 轮次酒偏焦苦),后期通过勾调融合,形成层次丰富的口感。
二、酱香型白酒酿造的 “详细流程”:从制曲到勾调的 12 大环节
酱香型白酒的完整生产周期约5 年(1 年制曲 + 1 年酿酒 + 3 年陈酿 + 1 年勾调后陈酿),具体可分为 “制曲工艺、酿酒工艺、陈酿工艺、勾调工艺” 四大模块,共 12 个核心环节:
模块 1:制曲工艺(8 个月,端午制曲,提供 “发酵菌种”)
曲是酱酒的 “发酵动力”,酱香型白酒用 “高温大曲”(以小麦为原料),制曲过程本质是 “培养微生物菌群”,为后续酿酒提供糖化酶、发酵酶和风味前体物质。
原料选择:选用颗粒饱满、无霉变的冬小麦(蛋白质含量 12%-14%,能为微生物提供营养,生成更多酱香物质),粉碎至 “粗粉”(保留部分麦芯,避免过细导致曲块黏结)。
踩曲:端午前后(气温 28-35℃,湿度 70% 以上),将小麦粉与适量水混合(水分控制在 38%-40%),手工或机械踩制成 “龟背形曲块”(尺寸约 30cm×20cm×10cm,中间高、四周低,利于散热和微生物生长)。
入仓发酵(堆曲):将曲块放入 “曲仓”(地面铺稻草,防潮保温),先 “排列堆码”(曲块间距 2-3cm,利于通风),再用稻草覆盖保温,进入 “高温发酵” 阶段:
1 阶段(前 30 天):自然升温至 60-65℃(微生物大量繁殖,如米曲霉、根霉、芽孢杆菌),期间需 “翻曲”(每 7-10 天翻动一次曲块,让发酵均匀,避免局部过热烧曲);
第 2 阶段(30-60 天):温度逐渐降至 50-55℃,微生物开始生成风味物质(如蛋白酶分解蛋白质为氨基酸,为酱香提供前体);
第 3 阶段(60-240 天):曲块降温至室温,进入 “陈曲” 阶段(自然干燥,微生物活性降低,风味物质稳定)。
存曲:发酵完成的曲块(称为 “成品曲”)需在 “干曲仓” 中存放 3-6 个月(去除曲块中的杂味,让菌群进一步稳定),使用前粉碎至 “中粗粉”(粒度 20-40 目,避免过细导致酒醅黏结)。
模块 2:酿酒工艺(1 年,重阳下沙,核心是 “多轮次发酵取酒”)
“下沙” 是酱酒酿酒的起点,指 “投放高粱原料”,酱香型白酒用 “红缨子糯高粱”(产自贵州茅台镇及周边,颗粒小、皮厚、耐蒸煮,含丰富单宁,能生成酱香物质),酿酒过程分 “下沙、糙沙、三轮至七轮次取酒” 三个阶段,共 10 次蒸煮、9 次发酵、7 次取酒(简称 “12987 工艺”:1 年周期、2 次投料、9 次发酵、8 次加曲、7 次取酒)。
阶段 1:下沙(重阳前后,1 次投料,占总高粱量的 50%)
润粮:将红缨子高粱粉碎至 “碎粒”(破碎率 20%-30%,保留 70% 整粒,利于多轮次蒸煮),加入 “90℃以上热水” 润粮(加水量为高粱重量的 40%-45%),搅拌均匀后堆积 “12-24 小时”(让高粱充分吸水,便于后续蒸煮糊化)。
清蒸(1 次蒸煮):将润好的高粱装入 “甑桶”(传统木质甑桶,透气性好),用蒸汽清蒸 “2-3 小时”,至高粱 “外硬内软、无生心”(糊化淀粉,便于微生物分解),蒸后出甑,降温至 30-35℃。
加曲拌粮:加入 “高温大曲粉”(用量为高粱重量的 10%-12%),搅拌均匀(曲粉与高粱充分接触,为发酵提供菌种)。
入窖发酵(1 次发酵):将拌好曲的高粱(称为 “酒醅”)装入 “石窖”(茅台镇酱酒用石窖,底部和四壁铺 30-50cm 厚的 “窖泥”,含丰富微生物,如己酸菌、丁酸菌,辅助生成酱香物质),酒醅分层压实,顶部覆盖 “窖泥 + 塑料膜 + 稻草” 密封(保温保湿,隔绝空气,进行厌氧发酵),发酵 “30-35 天”(期间酒醅温度升至 45-50℃,淀粉转化为酒精和有机酸)。
阶段 2:糙沙(下沙后 1 个月,第 2 次投料,占总高粱量的 50%)
二次润粮 + 混蒸(第 2 次蒸煮):将剩余 50% 高粱(同样粉碎至 20%-30% 破碎率)润粮后,与 “下沙发酵后的酒醅” 混合,装入甑桶清蒸 “2.5-3.5 小时”(此次蒸煮既糊化新高粱,又提取酒醅中的微量酒精,称为 “混蒸混烧”,提高原料利用率)。
加曲 + 堆积发酵(高温堆积, 1 次堆积):蒸后酒醅出甑,降温至 30-35℃,加入 “高温大曲粉”(用量 15%-18%,比下沙时多,因需分解更多淀粉),搅拌均匀后转移至 “堆积场”(水泥地面,铺干净稻草),堆成 “圆锥状酒醅堆”(高 1.5-2m,直径 3-4m),进行 “高温堆积发酵”:
堆积过程中,酒醅中的微生物(如酵母菌、细菌)在有氧环境下大量繁殖,温度逐渐升至 50-55℃(称为 “起堆烧”),当堆顶温度达到 55℃左右、酒醅有明显酱香时,堆积发酵完成(约 5-7 天)。
入窖发酵(第 2 次发酵):将堆积好的酒醅装入石窖,密封后发酵 “30-35 天”(此次发酵为厌氧发酵,微生物将淀粉进一步转化为酒精和风味物质,酒醅中酒精含量升至 3%-5% vol)。
1 次取酒(蒸酒,第 3 次蒸煮):发酵完成后,将酒醅装入甑桶蒸馏取酒(第 3 次蒸煮),收集 “中段酒”(酒精度 55-57% vol,头酒和尾酒单独收集,用于后续勾调或回窖发酵),此次取的酒称为 “一轮次酒”(口感酸涩、酱香淡,产量约占总基酒的 10%)。
阶段 3:三轮至七轮次取酒(糙沙后 10 个月,5 次取酒,核心产酒阶段)
从三轮次开始,每轮次工艺流程基本一致(加曲→堆积发酵→入窖发酵→蒸馏取酒),但参数略有调整(如加曲量、发酵时间),每轮次酒的风味差异显著:
三轮次酒(第 4 次蒸煮,第 4 次发酵):加曲量 12%-14%,堆积温度 52-54℃,发酵 30 天,取酒酒精度 54-56% vol,口感微酸、酱香初显,产量约 15%;
四轮次酒(第 5 次蒸煮,第 6 次发酵):加曲量 10%-12%,堆积温度 50-52℃,发酵 30 天,取酒酒精度 53-55% vol,酱香浓郁、口感醇厚,产量约 20%(核心轮次酒);
五轮次酒(第 6 次蒸煮,第 7 次发酵):加曲量 8%-10%,堆积温度 48-50℃,发酵 30 天,取酒酒精度 52-54% vol,酱香最突出、回味悠长,产量约 25%(品质最佳的轮次酒);
六轮次酒(第 7 次蒸煮,第 8 次发酵):加曲量 6%-8%,堆积温度 45-48℃,发酵 30 天,取酒酒精度 50-52% vol,口感偏焦香、微苦,产量约 15%;
七轮次酒(第 8 次蒸煮,第 9 次发酵):加曲量 4%-6%,堆积温度 42-45℃,发酵 30 天,取酒酒精度 48-50% vol,焦苦味明显、酱香淡,产量约 10%;
关键细节:每轮次取酒后,酒醅需 “回窖继续发酵”(除七轮次取酒后酒醅废弃外,前 6 轮次取酒后的酒醅均需加曲重复堆积 - 发酵 - 取酒流程),通过多轮次循环,最大限度提取高粱中的淀粉和风味物质。
模块 3:陈酿工艺(3 年以上,让酒体 “老熟”)
刚蒸馏出的 “基酒”(各轮次酒)口感辛辣、风味不协调,需通过 “陈酿” 让酒体老熟,核心是 “挥发杂质、转化风味、平衡酸酯”。
分型分级储存:将七轮次基酒按 “轮次、酒精度、风味” 分为不同等级(如 “坤沙酒”“碎沙酒”“翻沙酒”,其中坤沙酒为核心,用完整高粱酿造;碎沙酒用粉碎高粱酿造,品质次之),分别装入 “陶坛”(景德镇特制陶坛,透气性好,能让微量氧气进入,促进氧化反应)。
陈酿环境:陶坛存入 “酒库”(恒温 15-25℃,恒湿 60%-70%,避光、通风),坛口用 “坛盖 + 黄泥密封”(防止酒精挥发和杂质进入),陈酿期间需 “定期检查”(每 3-6 个月检查一次密封情况,避免漏酒)。
老熟过程:陈酿 3 年中,发生三大关键反应:
挥发反应:低沸点杂味物质(如乙醛、甲醇)缓慢挥发,辛辣味减弱;
氧化反应:酒精和有机酸氧化生成酯类(如酱香酯、乙酸乙酯),香气更浓郁;
缔合反应:水分子与酒精分子形成氢键,酒体更醇厚、顺滑。
模块 4:勾调工艺(1 年,“平衡风味” 的核心)
酱香型白酒的勾调是 “艺术 + 技术” 的结合,核心是将不同轮次、不同陈酿年限的基酒按比例混合,让酒体达到 “香气协调、口感统一、风格典型” 的标准,并非添加香精香料(固态法酱酒勾调仅用基酒)。
基酒选择:勾调师根据目标酒体风格(如 “飞天茅台”“郎酒红花郎”),筛选不同陈酿年限的基酒(如 3 年五轮次酒、5 年四轮次酒、10 年老酒),其中 “老酒”(陈酿 10 年以上)用量约 5%-10%,用于提升酒体的醇厚感和回味。
小样勾调:先按比例混合少量基酒(如 100ml),进行 “品鉴调整”(通过闻香、品味,调整各基酒比例,直至香气、口感达到预期),确定 “勾调配方”。
大样勾调:按小样配方混合大量基酒(如 1000L),搅拌均匀后 “静置陈酿”(勾调后的酒体需再陈酿 1 年,让不同基酒的风味充分融合,避免 “刚勾调好口感协调,存放后风味分离”)。
质量检测:陈酿完成后,进行 “理化检测”(如酒精度、总酸、总酯含量,需符合 GB/T 26760-2011《酱香型白酒》标准)和 “感官品鉴”(由专业评委打分,确保风格典型),合格后即可灌装出厂。
三、酱香型白酒酿造的 “关键工艺细节”:决定品质的核心控制点
原料选择:必须用 “红缨子糯高粱”—— 这种高粱的 “支链淀粉含量高”(80% 以上,耐蒸煮,适合多轮次发酵),且含 “丰富单宁”(在高温下转化为香草醛、丁香酸等酱香前体物质),若用其他高粱(如东北高粱),则无法生成典型酱香。
窖泥质量:石窖底部的 “窖泥” 需用茅台镇本地土壤(含丰富矿物质和微生物)、酒糟、曲粉混合制成,使用年限越长,窖泥中微生物越丰富(如己酸菌、甲烷菌),能生成更多 “窖底香” 物质,因此 “老窖出好酒”(如茅台镇百年窖池的基酒品质更高)。
高温馏酒:蒸馏时酒蒸汽温度需控制在 35-40℃(比浓香型白酒高 10-15℃)—— 高温能挥发掉酒中的低沸点杂味(如硫化物、醛类),同时保留高沸点的酱香物质(如酱香酯、吡嗪类),若馏酒温度过低,酒体易有杂味,酱香不突出。
轮次酒比例:勾调时各轮次酒的比例至关重要 —— 通常以 “3-5 轮次酒” 为主体(占 60%-70%,保证酱香浓郁),搭配 “1-2 轮次酒”(占 10%-15%,增加酸度和层次感)和 “6-7 轮次酒”(占 10%-15%,增加焦香),再加入 “老酒”(5%-10%,提升醇厚感),若比例失衡,会导致口感偏酸、偏苦或酱香不足。
四、酱香型白酒 “风味形成逻辑”:工艺决定风味
酱香型白酒的 “酱香突出、优雅细腻、回味悠长、空杯留香” 四大风味特征,均与上述工艺直接相关:
酱香突出:源于高温制曲(曲中微生物生成酱香酯)、高温堆积(酵母菌和细菌生成吡嗪类物质)、多轮次发酵(高粱单宁转化为香草醛);
优雅细腻:源于长时间陈酿(杂质挥发,风味物质平衡)和精细勾调(不同轮次酒融合,无单一突兀风味);
回味悠长:源于高沸点风味物质(如酱香酯、有机酸)在口腔中缓慢释放,且酒体缔合度高(水分子与酒精分子结合紧密,口感持久);
空杯留香:源于酱香物质(如酱香酯、呋喃类)沸点高,不易挥发,喝完酒后空杯中的香气能持续 24 小时以上(这是判断优质酱酒的重要指标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