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酒发酵是将粮食中的淀粉转化为酒精和风味物质的核心过程,不同香型工艺略有差异,但传统固态发酵(主流工艺)的核心环节可概括为原料预处理→制曲→配料→发酵→出酒醅,那么
散装白酒批发小编给大家具体介绍如下:

一、原料预处理(为发酵打基础)
原料筛选与粉碎
筛选:去除粮食(高粱、大米、小麦等)中的杂质(石子、泥土、霉变颗粒),保证原料纯净。
粉碎:根据香型需求调整粉碎度(如酱香酒高粱破碎率约 20%-30%,保留整粒便于缓慢发酵;浓香酒高粱粉碎更细,利于与窖泥接触),目的是增大原料表面积,便于微生物接触和淀粉转化。
润粮与蒸煮(糊化)
润粮:将粉碎后的粮食加温水浸泡(如酱香 “下沙” 时用 80℃热水润粮),使原料吸水膨胀,便于后续蒸煮糊化。
蒸煮(关键步骤):通过蒸汽将粮食蒸熟(“糊化”),使淀粉颗粒破裂,转化为可被微生物利用的可溶性淀粉。不同工艺蒸煮次数不同:
清香型:“清蒸清烧”,原料单独蒸煮 1 次,避免杂味;
酱香型:“九次蒸煮”,每次取酒后的酒醅重新加粮蒸煮,逐步糊化剩余淀粉;
浓香型:多为 “混蒸混烧”,酒醅与新粮混合蒸煮,利用酒醅中的风味物质提升新酒口感。
二、制曲(提供发酵 “动力”)
曲是白酒发酵的 “糖化发酵剂”,含有大量微生物(霉菌、酵母菌、细菌等)和酶(淀粉酶、糖化酶等),决定酒体风味基础。
制曲原料:多为小麦(酱香、浓香)、大麦 + 豌豆(清香)、大米(米香小曲)。
制曲工艺:
原料粉碎→加水揉制成曲块→入曲房培养(控制温度、湿度、通风)→翻曲(调节微生物生长)→成熟后储存(陈曲更稳定)。
不同香型制曲温度差异大:酱香大曲高温培养(60-70℃),产生更多焦香物质;清香大曲低温培养(40-50℃),微生物更纯净;米香小曲用米粉 + 草药,常温培养。
三、配料与拌曲(发酵前的混合)
配料:将蒸煮后的粮醅(熟粮)与其他辅料(如稻壳,起疏松、透气作用)按比例混合,调节淀粉含量(通常控制在 16%-22%)和酸度(避免酸度过高抑制微生物)。
浓香、酱香等多采用 “续糟发酵”:每次发酵加入部分新粮,混合旧酒醅(“母糟”),利用母糟中的微生物和风味物质延续发酵。
拌曲:按比例加入粉碎的曲粉(曲粮比约 1:5-1:10),均匀搅拌,使曲中的微生物和酶充分接触粮醅。
四、入窖(池 / 缸)发酵(核心反应阶段)
发酵容器:不同香型差异显著,直接影响微生物群落和风味:
浓香:泥窖(窖泥富含芽孢杆菌等,产生己酸乙酯等浓香物质);
酱香:石窖(内壁用条石,底部铺黄泥,微生物相对稳定);
清香:地缸(陶缸埋入土中,隔绝杂菌,保持纯净);
米香:陶缸(常温发酵,小曲微生物主导)。
发酵条件控制:
温度: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代谢产热,需控制升温曲线(如酱香发酵前期升温至 50℃以上,促进美拉德反应产生酱香物质;清香发酵温度较低,避免杂味)。
湿度:粮醅水分控制在 50%-60%,过高易烂糟,过低微生物活性不足。
酸度与 pH:发酵前期酸度低(pH 6-7),后期因产酸菌繁殖酸度上升(pH 4-5),需通过配料调节。
厌氧环境:入窖后压实并密封(如浓香窖池用黄泥封窖,清香地缸用塑料布 + 泥土密封),创造利于酵母菌等厌氧微生物活动的环境。
发酵周期:
清香型:28-30 天;
浓香型:45-90 天(部分优质酒发酵 180 天以上);
酱香型:每轮次发酵 30-45 天,全年 7 个轮次;
米香型:7-15 天(小曲发酵快)。
核心反应:
糖化:曲中的淀粉酶将淀粉转化为葡萄糖等可发酵糖;
酒精发酵:酵母菌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(乙醇)和二氧化碳;
风味物质生成:微生物代谢产生酯类(香气核心)、醇类、酸类、醛类等(如浓香的己酸乙酯、酱香的呋喃类物质)。
五、出窖与蒸馏前准备
发酵结束后,将酒醅从窖池 / 缸中取出,此时酒醅含酒精(6%-12% vol)、大量风味物质及残余淀粉。出窖后需疏松酒醅(避免板结),检查酸度、水分等指标,合格后送入蒸馏环节,提取酒精和风味物质(即 “取酒”)。